在潜水旅拍时,你可能会遇到这样的尴尬:海面上阳光明媚,水下的珊瑚明明是橙红相间,拍出来却变成 “蓝灰色疙瘩”;鱼群的彩色鳞片,在照片里只剩模糊的蓝影;连潜水服上的红色条纹,都暗得像黑色 —— 这不是相机坏了,而是水下光线在 “搞鬼”。而 “潜水白平衡”,就是专门解决水下偏色的 “色彩救星”。今天就带潜水旅拍爱好者搞懂这个实用功能。

水下世界的光线和陆地完全不同。阳光进入海水后,会被层层 “过滤”:
- 红、黄等暖色调光穿透力弱,在 30-40 米深的水下(比如潜水艇观光的常见深度)几乎被完全吸收;
- 只有蓝、紫等冷色调光能穿透深水,所以水下景物看起来都被 “染” 成了蓝色或蓝黑色;
- 这时用普通白平衡拍,相机只会把 “蓝色” 当成基准色,照片自然一片蓝,红色、橙色完全 “消失”。
比如在水下拍珊瑚群,肉眼看有橙红、浅黄的层次,但普通自动白平衡拍出来,珊瑚会发灰发蓝,失去原本的鲜活感;拍潜水伙伴的红色浮力背心,也会暗得像黑色,毫无细节。

“潜水白平衡” 是专门针对水下光线设计的功能。它的核心作用是:固定往红色方向调整色温,人为 “补回” 被海水过滤掉的红、黄色光,让水下色彩更接近肉眼所见。
原理很简单:既然海水 “偷走” 了暖光,相机就主动 “加暖”—— 通过预设的色彩校正,让蓝色画面往红、黄方向偏移,还原珊瑚的橙红、鱼群的彩色鳞片、潜水服的亮色条纹。
对比效果很直观:
- 普通白平衡拍水下礁石:礁石呈蓝灰色,附着的橙色小生物几乎看不见;
- 开 “潜水白平衡” 拍同一场景:礁石的灰褐色更真实,橙色小生物的轮廓清晰可见,连海水的蓝都变得更通透,不是死灰的蓝。

“潜水白平衡” 用法很简单,但有个关键原则:只在水下用,水面用必翻车。
- 下水前确认相机有 “潜水白平衡” 模式(比如佳能 IXUS 980 IS、A720 IS 等机型,模式菜单里会标注 “潜水” 或 “水下”);
- 进入水下环境后(比如潜水艇内、浮潜时),在相机菜单中切换到 “潜水白平衡”;
- 拍摄时正常构图按快门,相机会自动往红色偏移,补回暖色调;
- 回到陆地后,务必切回自动或日光白平衡,否则阳光下拍出来的照片会严重偏红(比如拍沙滩会像 “血染” 一样,天空成橙红色)。
举个潜水旅拍例子:在 30 米深的水下拍沉船残骸,船身上的红色铁锈、黄色海藻,用潜水白平衡拍能清晰还原;若忘了关,上岸拍海边日落,画面会红得刺眼,失去日落的自然暖黄。
目前 “潜水白平衡” 多常见于主打便携、场景化的消费级相机,尤其适合潜水观光、浮潜等轻度水下拍摄需求,比如:
- 佳能 IXUS 980 IS:经典便携机型,菜单里直接有 “潜水” 白平衡选项;
- 佳能 A720 IS:支持手动模式,“潜水白平衡” 能精准应对水下光线;
- 部分运动相机或水下专用相机:比如一些支持防水的卡片机,会预设 “水下” 模式,本质也是类似的色彩校正。
如果你的相机没有专门的 “潜水白平衡”,也可以试试 “自定义白平衡” 替代:在水下找一块白色物体(比如白色潜水手套),对着它校准白平衡,也能轻微补回暖色调,但效果不如专门的潜水模式精准。
- 结合补光灯效果更好:深水区光线暗,开潜水白平衡的同时,用潜水手电筒补光(选暖白光),能让珊瑚、鱼群的色彩更鲜亮;
- 别在水面测试:想试效果可以在泳池浅水区试拍,但千万别在阳光下开潜水白平衡,否则照片会偏红到 “失真”;
- 后期微调更灵活:如果相机没有潜水白平衡,拍 RAW 格式水下照片,后期用修图软件(比如 Lightroom)拉高光、加红色 / 黄色饱和度,也能补救偏蓝问题。
对潜水旅拍来说,“潜水白平衡” 是个小众但超实用的功能 —— 它不用复杂操作,却能让水下照片从 “一片蓝” 变成 “五彩斑斓”,留住珊瑚的鲜活、鱼群的灵动、深海的神秘。下次带相机下水,别忘了试试这个 “色彩魔法”,让你的潜水旅拍大片更惊艳~